央广网北京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为进一步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国家网信办8月2日发布了关于《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把“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相关部门如何给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设置护栏?
从“青少年模式”变成“未成年人模式”,为什么要调整这几个字呢?
此次《指南》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所谓“青少年模式”指的是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由于是非强制性使用,“青少年模式”在各网络平台上的具体设置并不完全相同。但通常都包括:进入或退出模式需输入提前设置的四位密码;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次使用时长累计不能超过40分钟,40分钟后,如要继续使用,则需再次输入密码。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还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表观点等功能。而内容方面,推送给用户的也多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学习课程、科普知识等。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表示,从“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这种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青少年网络防沉迷的相关措辞愈发严谨。
王四新说:“原来说的‘青少年模式’,首先在用语上是模糊的、方向性的,实际强调的是低龄人群,但青少年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在具体的人称指代方面,比如具体哪个年龄段到哪个年龄段并没有很明确的标准,所以将‘青少年模式’改成‘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有很标准的年龄段划分,对于各个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民事行为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都有一些比较具体的规定,使用未成年人这个法律概念会更严谨。”
具体而言,《指南》提出,用户在首次登录“未成年人模式”时,移动智能终端应在入口提供设置生日、选择年龄或年龄区间等多种方式供用户自行选择,并允许设置多个未成年人信息。用户可在首次开机或系统设置选择不需要“未成年人模式”,系统将不再出现相关提醒。从“未成年人模式”退出时,需要家长进行验证同意,家长可基于现有移动智能终端认证机制,自行选择密码、指纹、人脸等识别方式进行单一或复合验证。
王四新表示,相较以往的管理规定此次的《指南》更具有操作性。“《指南》的操作性很强,对于移动终端如何提供服务,入口开机的时候怎么办,程序方即平台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内容池建设、算法推荐服务及移动应用分发等问题,都有具体的操作流程。”
运行了这么多年的“青少年模式”为何成为“摆设”?
我们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祖国的花朵沉迷短视频,青少年打赏、充值等问题也频频发生。
“青少年模式”上线后,网上迅速涌现形形色色的“破解方法”,有的平台尽管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把APP卸载重新安装,就能够恢复原始模式;只需一个“身份证生成器”就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有的软件甚至仅需点击一下,无需密码就可以解除“青少年模式”。在更隐蔽的角落,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解锁”生意。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此次的《指南》也是一次对“青少年模式”漏洞的补漏过程。《指南》强调三方联动,明确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应实现联动,三者之间应提供必要接口和数据共享,满足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长监督管理等功能。
朱巍说:“《指南》强调了技术责任,这是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一个非常大的痛点。比如未成年人每天在A游戏平台玩40分钟,达到未成年人保护的时间上限就停止,而停止之后他可以到B平台上去玩,家长就很头疼,每个平台这样设置只是守土有责,孩子却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玩。所以这次《指南》也明确表示,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包括平台必须要有必要的接口和数据共享,满足未成年人防沉迷家长监护管理的功能,如果不打通数据,那么我们的管理就可能成为泡影。”
这份《指南》还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透过这个《指南》我们也看到,家庭监护和平台责任现如今合二为一了,以前我们通常一说到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更多地会找平台的责任,但实际上,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家庭是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保护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仅有平台的努力,家长不作为,可能也管不好这个领域。
朱巍说:“《指南》在技术层面实际把家庭监护和平台责任合二为一了,如‘未成年人模式’应当支持家长通过账号进行统一设置,而且它特别规定平台应当为家长管理提供便捷的渠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指南》对未成年人按年龄进行了分类管理,提出移动智能终端应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用户提供差异化使用时长管理服务。当超过每日使用时限,移动智能终端应自动关闭除特定必要应用程序和家长自定义豁免的应用程序之外的其他应用程序。
朱巍分析:“把未成年人分为几个年龄段,这样分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控制时长,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使用时长要有不同的限制。二是内容上要进行特别设置,要将内容和年龄段直接挂钩,如不满三周岁的应主要是启蒙教育,以音频为主,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如今将多方面因素配套起来,在统一的技术引领和家长配合下,将平台主体责任做好,对未来的未成年人保护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